0755-89717172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展业内训 > 国学

道家智慧与领导者素质


前言:
一、儒家与道家的差异
1.
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,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。
2.
儒家以天命为最高准则,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。
3.
儒家企盼天人合德,道家向往天人合一。
二、道家的背景与特色
1.
天下大乱,虚无主义盛行,人的生命问题困惑当时人群。
2.
摆脱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及价值判断,转而把握究竟真实,即
3.
代替,显示其革命性。
4.
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,开启逍遥适性的人生。
第一讲 道家代表人物的时代及思想背景
一、老子:春秋时期,周朝守藏室之史,周文疲弊,文化失去活力。
二、庄子:战国时代中期,《史记》说其学无所不窥,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
三、道家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,并称老庄。道家面对天下大乱,想从根本上化解一切问题,亦即找出究竟真实(道),视之为万物的来源与归宿。
四、老子的方法:从人的入手。
1
、 以知为区分:我万物的关系
2
、 以知为避难:我万物的关系
3
、 以知为启明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
五、道家要义
1
自本自根,永远存在。
2
是万物得之于道者,亦即万物的本性与禀赋。
3
、道无所不在,又不局限于万物之中。
4
、人的最高智慧是明白未始有物,这是走上逍遥人生的关键。
第二讲 庄子关于人的生命与修行
一、去除身体的困境
1
、感官的困境:一受其成形,不亡以待尽,与物相刃相靡……”(《庄子齐物论》)
2
、情绪的困境:其寐也魂交,其觉也形开,与接为构,日以心斗。” (《庄子齐物论》)
3
、欲望的困境:喜怒哀乐,虑叹变慹,姚佚启态。” (《庄子齐物论》)
二、摒弃心智的困境
1
、认知的困境:去除人类中心主义,谁来判断正处、正味、正色
2
、坐忘:忘仁义,忘礼乐,堕肢体,黜聪明,离行去知,同于大通。”(《庄子大宗师》)
3
、判断的困境:自其异者视之,肝胆楚越也。自其同者视之,万物皆一也。”(《庄子德充符》)
三、精神的展现
1
、方法:心斋:若一志,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;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。耳止于听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。虚者,心斋也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
2
、外天下: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竟,斯已矣。
3
、外物:庄周梦蝶: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,此之谓物化是鱼乐也
4
、外生: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妻死庄子将死
5
、朝彻: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
第三讲 由不得已到生命化境
一、人间处处不得已
1
、身体的变化:老、病、丑、怪。
2
、处境的压力
3
、算命的问题
4
、无情、无根、无我的后现代社会
5
乘物以游心,托不得已以养中,至矣
二、生命的化境
1
、和谐相处:以孝为例,敬,爱,忘亲,使亲忘我,忘天下人,使天下人忘我
2
、体悟生死: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。
3
、古之真人: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
4
、外化而内不化
5
、相忘于江湖,相忘于道术
第四讲 庄子思想启发的境界:引领真实到美感
一、美感由何而来?
1
、悟道:道为究竟真实,为整体,包容一切
2
、人之心: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、以身合心、以心合道
3
、美感的呈现
二、以身合心:领导的技术到领导的艺术
(一) 大马之捶钩者于物无视也,非钩无察也
(二) 痀偻丈人承蜩: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
(三) 津人操舟:视渊若陵……凡外重者内拙
(四) 孔子观于吕梁:始乎故,长乎性,成乎命
(五) 梓庆削木为鐻:以天合天
(六) 工倕旋而盖规矩:忘适之适
(七) 庖丁解牛:依乎天理,因其固然
三、以心合道:静与游
1
、静之修养: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,正则静,静则明,明则虚,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。
2
、圣人之心: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!圣人之心静乎!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
3
、精神:精神四达并流,无所不极……”
4
、游:云将东游
四、美感的呈现
1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。
2
、万物一往平等,依其个体而得到肯定。
3
、密契主义:与万物合而为一,随顺处世。
4
、结语:庄子所启发的境界。